9月17日上午11时,中国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立法会发表任内第四份《施政报告》,其中两项政策对内地赴港升学群体尤为关键,具体内容如下:
一、放宽自资收生限制,非本地生名额再提升
香港公立院校(含香港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等9所政府资助专上学院)深受非本地生青睐,相关申请人数年增双位数。此次政策明确:
维持本地生权益:政府每年为本地生提供的1.5万个资助学额保持不变,保障本地生升学机会。
扩大非本地生自费名额:2026/27学年起,每所资助专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费名额上限,从“相当于本地学额的40%”提至50%;资助研究院研究型课程的自资超额收生上限,从100%提至120%。
这是继2023年将公立院校非本地生限额翻倍至40%后,香港再次加码,旨在强化“国际教育枢纽”地位,同时吸引更多科研方向学生赴港。需注意的是,香港院校总名额有限,有意向者需提前规划。
二、推进内地职专互认,副学位价值再提升
报告提出将与内地积极探讨“副学位学历互认”,助力两地职专毕业生跨境求职或升学。这是继2023年推出“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”后,香港对副学位课程的又一支持举措,将进一步提高副学位在内地的认可度。
关于副学位,你需了解这些:
课程性质:2年学制的本科衔接课程,毕业后可续读2年香港本科拿学士学位,或衔接北美大学大三、英国大学大二,是低成本升学“跳板”。
高考成绩要求:超本科线可申请香港大学附属学院等;未超本科线可申请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、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等。
优势:申请难度低于本科,升读后获颁的学位证书与直接读本科一致。
补充: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
该计划试行2年,2024/25至2025/26学年赴港修读指定VTC全日制高级文凭课程的非本地生,毕业后可申请留港工作1年,投身相关专业领域,既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,也填补香港技术人才缺口。
两项政策为不同成绩层次的内地学生提供了更多赴港升学、发展的机会。当前香港升学竞争日趋激烈,建议有意向者尽早行动,为申请做好准备。